全球热点!20部国产科幻观察:有“幻”缺“科”、IP依赖症、主靠末世与AI
作者|熊嘴兽
6月18日,网飞版《三体》剧集发布首支预告,网友也马上把腾讯版《三体》拿来对比。不管是站鹅版还是站美版,总之站的都是大刘。
【资料图】
大刘IP火到海外,本土科幻影视也不甘示弱。无论电影还是剧集,无论原创还是IP改编,影视公司、各大平台对科幻项目都跃跃欲试、纷纷加码。
虽然国产科幻影视改编的大刘依赖症依旧明显,但也有一些年轻的IP项目正在涌现。刚刚落幕的上海电影节首设科幻电影周,发布了即将上映的优秀国产科幻电影项目,包括让影迷等待了5年之久的奇幻作品《749局》,还有《群星闪耀时》《莫莉的冒险》《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等原创影片。B站首部原创科幻剧集《明日生存指南》也在前几天官宣预告。
科幻向来都是市场的九牛一毛,在常见类型中不见踪影,项目数量也寥寥无几。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像一场未知的赌局,入局的头部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
是短期热潮?还是长期主义? 之前,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曾在文章第三次中国科幻潮 中探秘了这股第三次中国科幻潮。
2015年,游族影业的《三体》电影媒体发布会早已带动起第一波科幻IP热,但转化困难导致版权积压;2019年,《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再一次拉动哑火的科幻,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泼下冷水;直到今年,电视剧《三体》与《流浪地球2》的爆火再度给了科幻高光。
再转向近2-3年待播的近20部项目。
表:近2-3年20部待播科幻影视项目盘点
由于科幻类作品的创作难度与工业要求较高,这些上马的项目在内容上有什么特征?它们偏好什么次类型?哪些题材与科幻设定匹配度较高?为什么开始入局的是它们?
从近两年落地与待播的项目中,可见“科幻”依旧更多作为次类型,与“科幻”匹配度前三的类型是悬疑、动作、爱情。为何科幻在这些类型上最好借力?
“科幻电影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类型,也就是说,没有单一的‘科幻’电影,所有的科幻电影都必须和其他电影类型结合,只是看比例多少。”导演张小北告诉河豚君,“当下中国科幻影视作品中,科幻多和悬疑、动作、爱情、喜剧等类型结合, 是因为科幻作为一个中国影视中的新类型,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号召力,所以要结合当下市场上成熟的类型来作为依托,借力打力,才能发挥科幻类型的优势。 ”
目前这种借力打力的实质还是奇观与刺激 。科幻作为科学与幻想的结合,本身具有一定的创作与欣赏门槛。而奇观与刺激便是打破门槛的快速通道,又恰恰是科幻故事可以实现的东西。奇观离不开技术,刺激则可以通过曲折的情节与眼花缭乱的打斗得到满足。因此,在悬疑剧情与动作设计上花功夫,是低成本讨巧的入局方式。
一是成本相对较低 。像《流浪地球》系列这种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毕竟是少之又少,半路夭折的作品不计其数。王红卫在某创投论坛中直言,“我估计2023年能开机六百部左右电影,科幻片只有1%-2%,最多也就10多部,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只要有一部,成和败大家都会盯着你。”
以科幻为背景,融合悬疑、动作类型的作品成本低、更好落地。比如陌陌影业出品的《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玩弄悬念;爱奇艺的《仿生人间》也将故事背景故事设定在未来的虚拟世界,在人与仿生人之间制造危机。两部作品都是在虚拟与现实的设定上做文章。
二是观众接受度高 。科幻不是科普,固然不能用一堆物理学、天文学的概念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因看不懂降低观看兴趣。科幻对其他类型元素的借力更容易使观众接受,除了悬疑元素,喜剧、家庭、爱情类型的观众年龄层更为广泛。
比如以《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为代表的作品,开启了独特的“科幻+喜剧”的类型搭配,是春节档与暑期档的合家欢之作;陈思诚壹同传奇的《外太空的莫奈》延续《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外太空”IP电影系列,将家庭、喜剧与奇幻结合,主打青少年科幻;阿里影业出品的《莫莉的冒险》在家庭故事中加入机器人角色,讲述少女莫莉和她的废柴机器人在寻父之旅中,找到爱与勇气的成长故事。机器人、外星人在角色设定上高频出现。
三是改编难度大,原创切口小 。科幻影视项目大多为改编,改编来源则以小说、动漫为主,其中以刘慈欣为代表的顶流作家占据高位,改编周期长。几部原创项目都更将科幻作为附加的类型元素,还是在讲述爱情、亲情等故事。
另外,由于电影和剧集在创作与欣赏方式上的不同,大屏与小屏上的科幻表达必然也会有所差异。大家走进影院更期待一场特效奇观与硬核概念并存的科幻体验,结合技术加持的硬科幻也更能在电影上实现。
而剧集在成本和周期上相对受限,再因为是小屏观看,注定更关注普世情绪,相对而言更倾向通过软科幻和高概念等更亲民的方式落地。比如结合悬疑类型的《致命愿望》《天才基本法》,甚至主打甜宠的作品如《颤抖吧阿部》《反转人生》《超时空大玩家》等等也会玩一些软科幻的概念。
虽然科幻元素有所增多,但整体而言,目前这些项目更多还是有“幻”缺“科”,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三体》这种硬科幻剧集值得期待。不过,软科幻也是科幻,科幻属性的增多未免不是一种培养科幻观众的策略,也给了小公司入局的机会。
IP加码,未知系数高
起点读书发布的2022年“月票”年榜前十排名中,有一半都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而2020年可是一部都没有。同时,IP改编也开启加速度。“月票”年榜排名第一的《夜的命名术》同名有声剧、同名漫画分别在喜马拉雅、B站上线,影视版权也被优酷迅速拿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科幻网文在2022年签约量增长30%,是热门品类增长的第一名,堪称年度题材。而悬疑、科幻、玄幻是IP改编的三大潜力赛道。截至2022年底,入围第33届“银河奖”的科幻网络文学作品中,IP改编率近5成。许多热门科幻网文被改编为有声剧、动漫、影视剧。足见科幻IP的强劲势头。
就各平台的储备项目而言,腾讯视频走硬核科幻经典路线,着力开发“三体”系列,有《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大史》。另外,储备项目《群星》改编自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同名获奖作品,将反恐行动与外太空异域文明结合;《时间深渊》改编自物理系博士付强的同名作品,故事将空间设定在太空移民船,借助时空的奇特变化,围绕离奇死亡的调查展开。可见,腾讯视频对硬核科幻的加码。
爱奇艺待播的《球状闪电》、储备的《银河英雄传说》《间客》,分别改编自刘慈欣的长篇小说、田中芳树创作的架空历史小说、起点中文网猫腻创作的东方玄幻题材小说。芒果TV的《火星孤儿》改编自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刘洋所著的同名科幻小说,将青春热血与科幻结合。
优酷选择加码新人新作,买下95后小说家天瑞说符的《泰坦无人声》《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两部作品是近两年霸榜热作,分别斩获银河奖与星云奖。
整体上看,各大平台都在进行IP争夺战。但IP改编长路漫漫,游族影业旗下的电影版《三体》从2015年掀起水花,现在某平台上的上映时间已经显示为2030年。
导演张小北也是早在2008年前后就买下《球状闪电》的电影改编版权,直到2016年电影版《球状闪电》才终于立项备案。爱奇艺出品的剧集《球状闪电》于去年1月备案,到8月底已经杀青,预计今年播出。
“如果要改编长篇小说,剧集的时间容量肯定是更合适的。电影一般也就是两个小时左右,改编长篇的话必须要做取舍删减。”对于剧集与电影的改编,张小北表示,“像电影版《沙丘》,第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但还是没讲完一个完整故事,还得有下一部才能把故事讲完整。而剧集因为时间长度更长,就适合讲更完整更复杂的故事。”
另外,这些IP几乎都偏硬核男频。科幻创作者是否会思考如何在不失科幻底色的基础上,更接地气、更加平衡大众喜好呢?就此张小北认为, 科幻本身并无性别偏好,而是看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任何类型的混搭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从待播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科幻作品的一些大众化策略。一方面,爱情、家庭等情感元素有所增多。另一方面,人设与选角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比如《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仿生人间》主打“爱情+科幻”,集结了王源、文淇、宋威龙、李鸿其的搭配;《火星孤儿》看上去是讲男性热血,但费启鸣与赵弈钦的双男主搭配也会吸引女性观众的喜爱;《怪力奇》据悉由张子枫、宋祖儿双女主出演,青春向十足。这些作品更加年轻向,也与科幻网文创作的年轻化趋势契合。
概念>情感?情感>概念?
奇观、刺激固然是入局策略,但科幻的应有之义离不开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情感才是长久之计。糟糕的奇观也会令人反感。
2021年爱奇艺迷雾剧场的《致命愿望》主打科幻+悬疑,豆瓣评分,改编扑街砸了迷雾剧场的招牌。高赞评论直言:“主创们对于科技和未来的想象好贫瘠,透明的电子产品+廉价的霓虹赛博朋克,老土至极。剧情是个啥玩意儿,毫无悬念感,叙事无比混乱。”
可以说,科幻不仅是对类型创作的考验,更是对想象力的考验。如果类型元素都没有做好,想象力无法令人信服,观众更不会买账。当被问到《被光抓走的人》创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导演董润年也说:“当我们把一个科幻的概念或者一个想法视觉化、实体化以后,我们面临的挑战是 能否让观众相信。 ”
类型及格之后,看的则是情感。张小北告诉河豚君,中国科幻影视当下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 如何在一个“合理”的成本内完成一个既具有视觉想象力同时又能和观众完成情感共鸣的影视作品 。任何影视作品的重点都肯定是人物和情感,其他的都是技术手段。科幻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一个脱离日常生活体验的环境,在这个极端环境下去讲人物和情感的故事。
待播项目中,拯救世界、人与AI的关系是两大高频主题 。比如《火星孤儿》讲述了在外星文明降临、世界面临崩塌之际,一群热血的高中生全力抵抗、拯救人类的故事。将“硬核的物理学逻辑+励志热血的高燃设定”放在一群高中生上,理性与感性并存。原著作者刘洋曾表示,“我早期的作品没有太多社会层面上的现实观照,更集中在‘硬核’上,但最近几年我发觉想真正打动人心,作品就要往现实延伸,要关心科技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另外,《我们生活在南京》创作灵感来自新海诚的《我的名字》,也是末日求生的故事。讲述了2019年的高三男生通过无线电台联系上了一个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二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
AI方面,B站首部原创科幻剧集《明日生存指南》,围绕人与AI的关系,结合现实话题,打造了六个不同的故事。官宣预告片中提出了三个问题:AI能定制将来?AI能运算情感?AI能塑造意识?似乎有将AI话题一网打尽的野心。《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仿生人间》同样涉及人与虚拟人、仿生人的问题。
末世危机、虚拟世界、AI困境都是对近未来世界的想象,这种想象只有将概念落实到情感上才能说得上有效 。在上影节论坛中,郭帆谈到人始终是创作的核心,例如《流浪地球2》结尾,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图宏宇通过数字技术真的进到了虚幻的世界、数字的世界,从而和女儿再次相见,“这种连接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把技术、想象和情感紧紧地绑在一起。”
“科幻设定和人物情感并不冲突,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科幻作者刘洋告诉河豚君,“硬科幻作者通常是先建构一个系统、完整、自洽的设定,然后从设定本身的特征出发,寻找其中隐藏的冲突点,从而找到一个叙事的切角,把人物情感融入到故事中去。软科幻作者通常是从人物情感或者故事本身出发,然后根据故事的需求提出特定的设定和概念。我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火星孤儿》,都是基于前一种方法来创作的。”
另外,就主题而言,科幻影视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科幻网文作者们的创作趋势中也能看出,创作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科幻元素套用,进化超能、未来世界、星际文明、超级科技等多个子类别的创作日益多元。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从科幻作为元素,到科幻作为主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这股科幻势头想必还将继续下去。只不过,大家需要的是更加“长期主义”的心态,等它慢慢长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