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学者易卓|当基层教师困于防学生溺水“形式主义”工作中_播报
暑期将至,对于基层教师们来说,一年一度的校园防溺水工作即将开始。
(资料图)
澎湃新闻(www.the paper.cn)注意到,5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了《坚决防范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通知提到,“学校要在放学、放假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做好预防溺水‘六不’宣传,介绍预防溺水安全常识,确保预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学者易卓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2023年5月初,他和调研团队成员到湖南一些地方驻校调研。他们发现,当地中小学、职高等基层教师对学生防溺水工作苦不堪言,抱怨这项工作不仅事务多、压力大、检查繁,而且任务一年比一年重。
易卓和团队在调研。受访者提供
易卓介绍,这些基层老师认为,防溺水工作初衷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规避社会风险,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形式主义工作。
5月25日,易卓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一篇随笔,发表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土”中,引发不少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论称,防溺水工作形式主义严重,教师压力太大,即便这样管理,真的能让学生避开所有的水吗?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易卓的对话:
部分地区防溺水工作与老师绩效挂钩
澎湃新闻:最初调研团队是怎么关注到基层教师防溺水工作的?
易卓:防溺水这件事,其实我们之前在调研时候都比较了解,但是没有特别关注过,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话题拎出来。
我们发现,近些年防溺水工作格外严格。当时问了各个学校,包括高中、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中职学校,老师们普遍觉得这个事情比较累,所以针对性地详细地问了一些情况。
防溺水这个事情不是今年才有的,之前每年调研,尤其是暑假时候都会遇到。暑假前后,就是气温升高时间段,老师们一定要做这个事情,这个工作年年都有。
澎湃新闻:能介绍一下你们调研项目具体情况吗?
易卓:我们团队在学界被人熟知的是做基层治理和三农问题研究,即农村社会学。这次调研从5月份开始,5月20日左右结束。我当时以一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发在我们自己公众号“新乡土”上面,没想到后面引起了一些关注。
我们先是在湖南的一个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小学、中学、高中、中职、教育局、政府部门,地域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乡镇学校。
澎湃新闻:文章发出后,想过会引起讨论吗?
易卓:这篇文章我在个人账号上面也发了,当天(浏览量)就10万+了,我看了评论,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特别深。
评论者来自甘肃省,他们那里上世纪80年代连喝饮用水都比较困难,刚解决了居民用水问题,结果学校要防溺水。这个评论者说,防溺水这个事情本身肯定要做,但现在整个把它当作中心工作来弄,压力就会比较大,有些形式上的事情会执行的比较严格。
澎湃新闻:防溺水工作繁重,具体体现在哪里?
易卓:比如去年,我了解到,我家湖北那边老师假期要组成巡逻队巡河,放假的时候,周末和寒暑假要组队去到重点水域巡逻。
还有,我文章里曾提到“十个一”、每日宣传等等。这是湖南的情况,可能地方上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政策创新,但是内容上大差不差。包括检测打卡,这也是近两年比较新的举措。
其次每日宣传。我们调研县的教育局要求学校老师必须做到日日提醒,周一到周五,老师必须在家长群每天提醒两次,周末和假期必须在群里提醒一次。每天不能间断。这项工作实在过于繁琐。
检测打卡是什么呢?比如县级政府或地级市政府开发的政务公众号,里面有各类政务工作,涉及民生社会类栏目。学生实名注册以后,分年级观看防溺水的教育专题宣传片。看完以后学生得答题,达到满分为止。满分之后,需要再注册一个公众账号,会向学生出示证书。
班主任要收集这些证书,这些证书达标率跟老师的工作考核挂钩。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防溺水工作跟老师绩效挂钩?
易卓:对,这是很重要的方面。万一真的出现溺亡情况,这些东西都是你工作的证明。假如你的学校有一个学生意外溺亡了,上级来查时,你的答题没满,观看率没到100%。老师肯定就有责任了。
另外,老师每天要在微信班级群里提醒,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提醒,周末和假期每天提醒两次,这些提醒的内容也都要截图保存。必须截图留存,第一是宣传要求,第二如果出了事,这些也是做了这项工作的证据。
“变成形式主义,就会削弱这项工作的意义”
澎湃新闻:防溺水工作是怎么变成现在这种状态的?
易卓:首先是防溺水工作的性质变了。以前它主要是一项常规工作,现在主管部门把防溺水当作专项工作来抓。
从客观比例来看,溺亡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果再细化到一个县或是一个学校,它就更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溺亡确实是我们国家中小学生意外身亡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学生溺亡问题往往是留守儿童附带的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学生溺亡比例要远高于城区学生。现在以人为本,要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所以从国家层面和教育部层面,防溺水工作就从以前常规性工作变成了一项中心工作,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澎湃新闻:防溺水跟老师的常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易卓:防溺水和别的工作不太一样,我在文章里面写了它本身是一项模糊性政策。
国家和教育部给的是指导性意见,指导性地告知学校、学生、家长要重视这个问题,它没有细化,也不可能细化。但是这个工作又被高度强调了。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县政府都会成立了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域范围内专门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说明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地方上为了体现对这项工作理解得比较透彻,也要向上证明我做了这项工作,就会把能想到的或者说在别的地方看到的、能够借鉴的工作全部列进来,这就导致防溺水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多。
澎湃新闻:防溺水工作在教师非教学任务中占比有多大?
易卓:从我们在基层学校调研情况来看,现在中小学非教学任务大概要占到50%,防溺水在非教学工作中大概占20%至30%左右。
我们在湖南调研时候专门问了一个小学校长,他的非教学工作有哪些。他当时还没给我们列完,就已经列了很多,比如防溺水工作、交通安全工作、毒蘑菇预防中毒工作、防欺凌防性侵工作、防电诈工作等等。
防溺水工作模糊了重点,影响家校关系
澎湃新闻:你在文章中提到,防溺水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结果管理变成了过程管理。怎么理解?
易卓:之前是结果管理,对学生把这件事情宣传到位、讲清楚就行了,上级不会具体关心或考核下级做了哪些工作,只管结果怎么样就行了。现在防溺水,基层政府和老师具体做了哪些事情,上级非常关心,也是考核重要事项。所以现在防溺水工作不是“尽人事听天命”,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溺水事件,要做很多事情。
从我们的角度看,防溺水这项工作确实特别重要,对于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也非常关键,但是当它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工作时,首先就会削弱这项工作本身意义。因为模糊了重点,重点是学生防溺水,而不是形式主义。其次,确实会加重老师额外负担。再次,大家其实没有想到,防溺水工作的形式主义对家校关系影响也非常大。
澎湃新闻:对家校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易卓:首先,家长会感觉到厌烦,因为老师在微信群发通知时候,每个家长要回收到。哪一个家长没有回收到,就会被提醒,一定要家长回复“收到”为止。
其次,这项工作天天在群里体现,家长比较厌烦。早上发了通知,家长要24小时盯着。我们在基层调研中注意到,现在家校关系处在非常不平等阶段,学校是无限责任。学校在防溺水工作上表现的越积极,家长就越认为学生溺亡是学校的责任,出了状况往往家长会先指责学校哪里做得不好。
还有在沟通过程中,老师有时候还需要跟家长解释,这个过程很容易起矛盾。
澎湃新闻:你在做调研时,最大感受是什么?
易卓:一个直观认识是,现在基层学校和基层老师非教学性任务繁重。有的学校变成了各个职能部门落实其部门工作的一个抓手。其他条线部门会通过教育局给学校下任务,比如说,交通部门“一盔一带”工作,有的地方规定,家长接小孩放学,只要在靠近学校200米范围内没戴头盔,责任就要算在学校头上。还有,消防进校园、防电诈、防毒进校园等等,都需要学校配合,这种形式被学校老师称做“小手拉大手”。
之所以这些部门工作经常性地被安排到学校,主要是因为学校老师比较负责任、文化水平比较高,组织性也比较强,完成任务的效率也比较好。但老师们对于这些工作是比较抱怨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