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品牌「共创」思想和理论发展简史 世界今日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价值共生共创共享这一思想的酝酿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漫长时间。 1、1996年,艾德勒提出了「共生营销」。所谓共生营销,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开发营销机会(也许是最早的跨界理论研究);但是始终没有获得关注,直到20年后,科特勒将「共生营销」发展为价值网营销从而获得更多关注。 2、1996年,穆尔(J.F.Moore)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1996年,美国教授穆尔(J.F.Moore)在其著作《竞争的衰亡》书中,提出 「创建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领域历来强调竞争、适者生存和环境适应。穆尔教授却根据进化论:“相互依存的物种在无穷的交互圈中「共同进化」,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进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见解: 在商业战略上「不能单独行动,必须共同进化」。品牌生态圈战略包括以下关键词: 「共生」——不是立足于竞争分析,而是强调共同进化。 「跨界」——业务无边界,不再限于某一个行业,也不属于某一个行业。 「企业生态网络」「企业愿景」或「品牌愿景」——以此在生态圈中形成吸引力和领导力,产生引领作用。 「企业生态」和「生态圈战略」在谷歌、阿里巴巴、微软、苹果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3、2004年,普拉哈拉德的「合作营销」+「与顾客共创价值」
对共创共享价值思想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首推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1941-2010)
在2004年,他在其著作《竞争大未来》中提出了「合作营销」( Colaborative Marketing)和 「与顾客共创价值」的思想 ( Co-creating value. CCv)。他认为,未来营销应该包括:
价值观点:共同创造体验市场角色:通过对话共同创造价值平台用户角色:消费前积极参与价值共创企业角色:让顾客参与价值界定及共创过程。与用户互动的性质:与用户和社群积极对话。就在2004年,Faccbook问世,带动社交媒体蓬勃兴起,短短数年就开启了真正实现共创共享的伟大新时代。 后来,竞争理论之父波特也采取了全新的学术视角,2011年提出了「创造分享价值」的重要理论,从「竞争」走向了「分享」。 再后来,营销教父科特勒在《营销原理》第17版(2018)与其第 16版(2016)中对营销重新定义—— 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和「 从顾客获得价值」, 以浸合顾客并建立可持续的顾客关系的过程。4、然后,2010年来了。数字大提速和指数级革新下,数字原住民成为主流,消费主权崛起,第四消费时代出现,DTC品牌的大跃进;与此同时,苹果的APP stoer、谷歌的开发者大会、小米的参与感、乐高的玩家,直到当下的DAO社群......,共创理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至此,关于品牌和品牌共创逐步形成了新的逻辑和思想: 品牌是用户对产品、服务或企业的一种直觉。 因此,品牌不是你说它是什么,而是与他接触的人说他是什么他才是什么。权利已经从公司转移到用户,人们专注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意义,用户通过购买商品建立身份。 因此,创造品牌的不再是公司,而是用户。进而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品牌成为某种价值观的「共创平台」或「共创生态圈」。品牌关系进化到互动+共创的新境界。品牌资产转向用户资产,这意味着粉丝,超级用户和社群平台。当下的竞争不再是品牌的竞争而是社群的竞争,那些拥有强大社群的公司将在竞争中胜出。文章源自图书《品牌思想简史》精研每一种创新力量
解构每一个创新品牌
习得每一次创新感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