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戳破了多少人的痛处? 环球快消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资讯,深度聚焦办公生活。


(资料图)

一工厂门口招工,人们挤在一起排着队,突然一个大喇叭响了起来:“86年以上的后可以走了。” 于是,人群逐渐散去…… 有人无奈感叹到:“65岁退休,35到65岁中间这30年要饭吗?” 一个平平无奇的工厂大喇叭,喊出了谁的人生困境?

01

事件很简单。 早春二月,正值人才招聘和求职的“黄金期”,某厂门口,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人山人海,求职者攒动,大家都在期待着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然而,一阵喇叭声响起,打破了众人的美梦,招工人员大声宣布: “86年以上的,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说者无心,听者扎心!人群渐渐开始散去:生活太难,情何以堪! 视频被发布到网络平台后,很快引起轩然大波。 看过视频的网友纷纷感慨: 86年以上的怎么了?正当年富力强,情绪稳定,不是黄金的奋斗年龄吗? 一边招工限年龄,一边要你延迟退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件事啊! 难道剩下的30年要饭吗? 评论中这一条点赞也非常高: 生我时嫌多,我生时嫌少,上班嫌我老,退休嫌我小,终究是80后扛下了所有……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喇叭,为何会引起社会热议? 因为它戳破了一道门,道出了5亿职场中年的困境。 而这道门,建在了生活实处,也建在了每个人心里。

02

中年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青山资本投资部周会上,正在讨论的一个创业公司的目标用户定位为18-35岁的年轻人。突然有同事问:“为什么绝大部分创业公司的目标用户都是35岁以下的人?” 因为这个问题,他们整理了过去交流的上万个创业公司,数据展示出,九成以上的创业者都没有选择35岁以上的人群作为产品的受众,尤其是35-60岁。 为什么?因为好像35岁有一道无形的门,走进去了便“隐入尘烟”。 很多地方都把35岁当成坎,政策优惠、就业求职、婚育观念等等,有的是硬性规定,有的是约定俗成。你会发现,买房作为国内消费市场最受关注的需求,优惠政策指向性明显,很多政策里面标明“35周岁以下”。 深造、落户、创业的政策也数不胜数。 职场里的35岁就更为明显。如军人、主播、运动员等。解放军作战部队在到达营长之前、非作战部队在到达连长之前,35岁是最高服役年龄。 四川大学曾发布一份长达十年时间、调查了30万个招聘广告的研究,结果显示上海8成以上、成都7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35岁的硬门槛最普遍的认知是公务员报考。不过今年的招录带来了积极信号,很多地方已经打破了“35岁及以下”年龄门槛限制,将年龄调整到了40岁。 婚育观念里的35岁也很神奇。到了一定年龄尚未婚配的年轻人被催婚,往往一开始需要和长辈激烈辩论,但在斗争了几年后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现象——突然有一天长辈不再唠叨催促了,朋友也不再热心介绍对象了。 而此时,这位年轻人大概就在35岁。 从生理上来说,35岁并不是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转衰的开始,全球范围内中年危机往往也是在四五十岁才逐渐显现。 但我们将这一危机提前了。究其根本,因为我国有着更独特的背景:产业结构、劳动者教育水平高速变化,带来了劳动力价值高点前移现象。中国近二三十年来产业结构高速发展,这让让新的主力产业对劳动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力、心力、学习迭代能力。 这些,让年轻人成为了更合适的劳动力,毕竟产业结构的变迁选准的是年轻人的偏好。 而另一边,加剧35岁以上劳动力被市场出清的,是年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事实。自我国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909万,2022年高达1076万,2023年预计达到1158万。 新一代年轻人学历变高、成本更低,这进一步推高了整体与35岁以上劳动力相比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在面对中年人时有更高的选择成本。 一句话概括就是:太卷了! 一切的一切,塑造了全球独特现象:中年危机提前,35-60岁的“中国式中年”被选择性忽视。 恰恰中国这个群体是最庞大的,占总人口的38%,粗略统计约有5.3亿人口。

03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裁员时首先瞄准的是40岁以上,那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嘛去了?

人是活的,出路总归是有的。 有的人,开始谋求降维出击。比如,BAT的一线技术骨干,到普通创业企业里面做CXO简直是绰绰有余。 从万事有支撑,到无序又混乱的小公司里面从头打拼,也许累一点,但至少能有个盼头。 有的人,开始创业。靠着积累的人脉和资金,在一个行业积淀的经验和技术。开个小公司,或者开超市,办厂,开民宿、奶茶店、餐饮…… 也有不愿意承担创业风险的,很多人去了相对低门槛的行业,开滴滴,跑代驾,外卖小哥等,工作辛苦一点,但混个温饱还是不难的。 还有一些人,小有积蓄,主动做好退休的准备。该理一理的存款、基金、股票,赶紧理顺。该买下来的学区房,不再犹豫。 把十来年工作的积蓄好好地翻查一下,突然觉得原来所谓“财务自由”并不是太遥远。 生活的期望值,其实有很多层级的标准。 这些选择,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也为5亿人的困局铺划出一条条有无限可能性的道路。 总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5岁其实是个相当理智而成熟的年龄——有商业嗅觉,有思维深度,对人情世故也能洞若观火。 无论如何,35岁并没有“老”,正是精力旺盛、干劲正足的年纪,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END-

往期推荐

更多延伸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环球办公

记得加星标哦~

商务合作丨办公咨询

干货学习丨加入群聊

@鸟哥助手

高性价比酱酒,点击图片↑长按直购

期待你的

分享

在看

点赞

关键词: 创业公司 中年危机 产业结构